时间: 2025-08-03 02:42:59 | 作者: 产品展示
1906年,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在英国下水,开启了战列舰的时代。当英德两国海军的战列舰决战于大洋之上时都不会想到,终结战列舰时代的航空母舰与海军航空兵正在飞速成长中。
1910年法国人亨利·法布里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从水面起降的飞机,飞机开始与大海产生联系。同一年,美国一名叫尤金·伊利的飞行员第一次实现了飞机从军舰上起飞以及降落,这引起了美国海军的重视。
尤金·伊利正从“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完成第二次起降,这次起降彻底说明了固定翼舰载机发展的技术可行性
1911年5月8日,美国海军拥有了一架编号A-1的寇蒂斯双翼飞机,这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第一架飞机,5月8日也就成了“美国海航日”。然而让海军的将军们以及政府管钱的官员们相信,飞机可以摧毁威武的战列舰并主宰大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种奇思妙想一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
1921年7月21日,美国海军联合陆军的飞行员们开展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内容是测试飞机能否击沉一艘战列舰。这次活动的点子最早来自比利·米切尔准将的一句“仅凭空袭就可以击沉战列舰”的断言(编注:比利·米切尔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美国陆军飞行员,此人也被后世誉为“美国空军之父”)。
在当时的美国海军的将军们眼里,米切尔的话是天方夜谭,由帆布和木头制造的小玩意儿怎会是击沉厚重装甲保护的战列舰?在之前的一些实验中,海军与陆军的飞机已经模拟击沉过驱逐舰、潜艇(指1920年至1921年美国陆海军进行的“B项目”系列演习,当时美国陆海军分别使用飞机击毁了几艘缴获的德国海军中型舰艇以及美国海军的退役舰艇)。
图示:美国陆军航空先驱米切尔在弗吉尼亚州军用机场与自己坐下的VE-7战斗机合影,这支部队也是美国陆军战斗机单位的始祖。
对那些巨舰大炮的拥趸来说,飞机这种东西的价值就是帮助战列舰寻找、指示目标的。一名军官甚至嘲笑米切尔说“他愿意赤手空拳站在任何一艘米切尔想要击沉的战列舰的舰桥上”(有趣的是,在时任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授意下说出这一“大话”的,正是日后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五星上将威廉·莱希)。
美国海军对战列舰的“信任”并非没理由,因为当时的航空技术尚不发达。战术飞机刚刚具备携带大型炸弹与鱼雷的能力。为了在陆海军“争军费”的对抗中为陆军航空兵“分一杯羹”,米切尔率领他刚刚组建的美国陆军第1临时航空旅杀了出来。
这支实验性极强的合成部队主要有三个部分,其中战斗机分队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野战军官学校,装备英国的SE5战斗机。轰炸机大队来自驻德克萨斯的第2轰炸大队,这个单位装备包括马丁NBS-1、英式亨得利佩季重型轰炸机、意大利式卡佩洛尼CA3重型轰炸机。观察机大队则是来自纽约州的第7观察机大队,他们装备英制DH4中型轰炸机与道格拉斯O-2侦察机。
米切尔部队下属的第1临时航空旅装备的英制佩季超重型轰炸机。与飞机楼型的机身相比,飞行员显得十分渺小。
为了兑现美国陆海军高层对这次演习的约定,美国缴获的一战德国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被定为此次演习的靶舰。1921年7月20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向“东弗里斯兰”号投掷数十枚炸弹,其中命中八枚,没有能击穿战舰的水平甲板。
誓要作为独立航空力量(也就是后来独立为美国空军的陆军航空队)进行作战“争一口气”的米切尔感到机会来了。21日早上,8架第1临时航空旅的马丁轰炸机投掷了6枚453千克的炸弹,其中4枚命中。检查小组判定,这艘战舰依然可以航行。下午,佩季重型轰炸机携带的威力更加巨大的907千克炸弹起飞,并向目标投掷了4枚。第一枚与第四枚均命中,第二、第三枚落在战舰附近。结果当天晚上“东弗里斯兰”号就沉没了。
图示:遭到米切尔第1航空旅轰炸的“东弗里斯兰”号,中弹的战列舰内部燃起了大火,画面下方还有一处近失弹激起的水花。
米切尔自认成功了,海军将领们却不认可。毕竟战场上的目标不会像“东弗里斯兰”号一样一动不动并且不还击。1924年,美国海军在未完工的“华盛顿”号战列舰上又做了实验,这艘半成品更能代表当时战列舰的防护水平,结论是除非多次命中同一位置,否则“华盛顿”号能承受8枚重型炸弹的轰炸。然而无论如何,从空中打击水面舰艇尤其是战列舰是一件值得期待,且即将成为现实的事。接下来美国海军关注的重点是航空母舰能否做到这一切了。
图示:1921年9月,米切尔航空旅的NBS-1重型轰炸机又攻击了“阿拉巴马”号靶舰,投下的炸弹正好在退役战列舰的桅杆顶部爆炸。这充分说明轰炸机有能力击中战列舰。
1922年3月20日,由运煤船“木星”号改造而来的航空母舰“兰利”号入役,编号CV-1。“兰利”这一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塞缪尔·兰利,他从1898年就开始飞行实验,而且是最早实验从水面起飞飞机的美国人。10月份“兰利”号完成起降实验。1925年“兰利”号参加了“舰队问题5”演习,证明了航空母舰可以跟随舰队行动。
11月,美国海军作战飞行中队指挥官约瑟夫·里弗斯被任命为“兰利”号的舰长,从此美国海军确立了一项传统,只有飞行员出身的军官才有资格担任航母舰长(编注:里弗斯并不是一位飞行员。此人生于1872年,是一位参加过美西战争与一战的老兵。“兰利”号完成改装时,里弗斯已经50岁了。但他当时是美国海军机关的资深军官,因此成立海军航空兵部队时,他以管理干部身份被任命为“海军航空观察员”,专门领导摸索航母舰载机部队的运用)。
1936年接任战斗舰队司令的莱希(右)与里弗斯握手致意,美军后来用这两人的名字分别命名了一艘导弹巡洋舰。
“兰利”号最初的搭载方案是机库内搭载一个中队12架飞机,加上甲板上的6架飞机总计18架。1927年的“舰队问题7”演习中,“兰利”号上起飞的12架舰载机模拟攻击了巴拿马运河的船闸,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演习暴露了一个问题,战斗机似乎没什么用,“兰利”号放飞的战斗机根本无力拦截来袭的“敌机”。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当“兰利”号发现“敌机”来临时,已经来不及放飞战斗机。“敌机”只需在航母甲板炸出一前一后两个洞,这艘航母就算报销了,航母被发现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被摧毁。
美国海军首先从编队方式去降低航母被发现的概率。显而易见,一支编队中的舰艇越少,被发现概率越低,所以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中只有一艘航母,外加重巡洋舰与驱逐舰护航。由于一个编队只有一艘航母,为了发挥出航母的威力,就需要航母能一次性出动更多的飞机。“兰利”号最初的搭载方式只有18架飞机,放飞一架飞机后,需要把下一架从机库中升到甲板,然后再起飞。可是当时等到最后一架飞机起飞,最先起飞的那架就已经没油了。
图示:虽然搭载的双翼舰载机战斗能力有限,但“兰利”号已经具备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全部功能要素。这一时期,美军认为除了放飞舰载机的效率外,舰载机的指挥同样关键。(上、下图)
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里弗斯认为,航母的甲板不但可以起降,还可以系留飞机。如果把所有飞机都摆在甲板上,那么起飞效率就大幅度的提升,航母的载机数量也能增加不少。里弗斯想要看看一艘航母究竟能带多少飞机,他命令在甲板上系留尽可能多的飞机,最终36架飞机紧密的摆放在了甲板上,机库内还装了6架飞机。
在作战时,甲板上的飞机轮流起飞,省去了从机库升上甲板的时间,起飞效率飞跃式的提高。1928年的“舰队问题8”演习中,“兰利”号在7分钟内放飞35架飞机,并演练了攻击瓦胡岛的项目,演习大获成功。这种战术被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称作“全甲板攻击”。
然而这种成功是技术上的,不具备实战价值。毕竟“兰利”号太小太慢,直到“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两艘大型高速航母加入,才让美国海军的诸多设想变为现实。1929年1月的“舰队问题9”演习中,两艘大型航母证明了自己的攻击力,尽管结果非常惨痛,“列克星敦”号被“击沉”1次,“萨拉托加”号被“击沉”3次。
图示: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普吉特湾海军基地的美国海军航母“全家福”,从上至下别为“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烟囱带有一道识别线)与“兰利”号。
这次演习被认为“对海军航空兵的战略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萨拉托加”号在演习中完成了一次壮举,放飞83架各式舰载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机群模拟攻击巴拿马运河的船闸。“全甲板攻击”从此具备了实战意义。
本次演习同时证明了航空母舰上的大口径舰炮没有价值,航空母舰只能依靠巡洋舰与驱逐舰去避免自己遭受敌人水面舰艇的攻击。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当航母以全甲板攻击的方式攻击时,需要等待舰载机返航降落,然后准备下一次攻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两次攻击间的几个小时内航母毫无战斗力。其他的诸如航母以及舰载机的航程问题、防空火力问题也都等着美国海军去解决。
图示:“全甲板攻击是航母甲板运用的一种方式,战斗行动开始时,机务预先将尽可能多的飞机提升至飞行甲板(仅留出起飞滑跑距离)。接收返航机着舰时,飞行甲板前端作为临时停机点,与机库甲板并行展开补弹加油,之后可直接将完成备航机拉至甲板尾部放飞。
“舰队问题”系列演习让美国海军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该让航母与战列舰一起行动,还是让航母独立作战。保守派认为,航母在面对敌人的水面舰艇时没有自卫能力,需要战列舰的保护。激进派则认为,航母应该与战列舰分开作战,因为“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的航速均高于当时战列舰的航速,与战列舰一起行动的话会被拖累。且与战列舰一起行动会使得编队过于庞大,增加了被发现的危险,至于敌人水面舰艇的威胁,航母的舰载机可以消灭敌人,再不济,护航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可以牺牲自己去保护航母。
1930年3月的“舰队问题10”演习中,美国海军的“列克星敦”号航母归属黑方舰队,“兰利”号与“萨拉托加”号归属蓝方舰队。黑方代表南美地区联军,他们要击毁美国加勒比地区舰队。蓝方则代表美国太平洋舰队,他们将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加勒比海,消灭黑方。
图示:20世纪初美国海防政策是统筹东西海岸的舰队守卫美洲。因此掌握巴拿马运河始终是美国海军舰队运用的关键。此时的美国海军航母仍带有近岸防御的性质,其搭载的双翼飞机直到太平洋战争前才完全淘汰。
演习一开始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位置,航母实力较强的蓝方采用保守策略,让航母与战列舰一起行动,黑方则比较激进,在主力舰队以外,以“列克星敦”号为核心,加上几艘驱逐舰组成舰队。黑蓝两队的指挥官都只有一个目标——找到对方航母并击沉,而这也是今后所有航母指挥官的终极目标。
这次演习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黑方的“列克星敦”号航母派出的侦察机发现了“萨拉托加”号,并立即发起了攻击。两波空袭后“萨拉托加”号被判定沉没,“兰利”号也很快被击沉。之后“列克星敦”号开始“欺负”蓝方的水面舰艇。虽说没有一艘战列舰被判定被舰载机击沉,但舰载机为黑方战列舰提供了精准的引导,让黑方战列舰在炮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1929年的“舰队问题”演习期间从“列克星敦”号航母上拍摄的参演战列舰队,近处是马丁T4M鱼雷机。
这次演习证实了舰载机的高速度让被攻击一方就没有机会组织防空与反击。黑方舰队的航空部队指挥官亨利·巴特勒少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航母对决就像是两个蒙着眼手持大棒的人在小圈子里打架,一旦其中一个人的眼罩被摘下,另一个人就死定了”。
接下来的“舰队问题11”中,“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各自率领一支编队对决,结果与上一次演习大致类似。美国海军坚定了航母独立编队的策略,巴特勒建议建立一支半固定的编队,一艘航空母舰与一支重巡洋舰分队、一支驱逐舰分队。但是美国海军的“战斗舰队”和“侦察舰队”的编制较为固定,航空母舰的编队方式会打乱其他舰队的编制。
为此美国海军美国舰队总司令威廉·普拉特中将借用了陆军的临时特遣队概念,组建不占用固定编制的航母特遣舰队(编注:“美国舰队”是1922年至1945年间美国海军的一个编制名称,也是当时美国海军的作战力量核心。其力量主体是驻扎在太平洋上的“战斗舰队”与驻扎在大西洋上的“侦察舰队”,二战结束后这一编制被取消)。
特遣舰队中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不仅在作战时与航母一起编队,平常也会一起训练。每一支特遣舰队只有一艘航母,一艘航母的舰载机一次出击足以击沉两艘航母,航母分别编队降低了被发现概率的同时也避免被一锅端。
虽说航母在几次演习中表现出色,但是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航母与舰载机还没有验证自己可以击沉战列舰。即便是航母的指挥官们,也不会认可米切尔的实验证明他们能够在实战中击沉战列舰,何况米切尔坚持的高空水平轰炸的精度很差。
1926年,美国海军航空兵尝试了俯冲轰炸,俯冲轰炸机在高空以70°至80°的大角度俯冲而下,在投掷炸弹后迅速拉起。比起水平轰炸,俯冲轰炸的精度提高很多。战列舰的舰长们也认为防空火力无法抵御俯冲轰炸,不过可以加强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抵挡炸弹。
另一种攻击战列舰的武器是鱼雷,可当时鱼雷轰炸机可挂载的鱼雷威力很小,无法击穿战列舰的水下防雷隔舱,而且鱼雷轰炸机在攻击时,要保持飞行方向、高度与速度,基本上就是防空炮与战斗机的靶子。
美国海军为研究航母对战列舰的威胁,继续举行了大规模的合成实兵演习。在1931年的“舰队问题12”演习中,“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被编入同一队,对方则是几乎全部的美国海军战列舰与“兰利”号航母。演习中,两艘大型航母的舰载机轻易击沉了“兰利”号,并多次进攻战列舰编队。
然而舰载机的攻击效果很差。根据演习规则,战列舰到达指定位置即判定胜利。航母的舰载机拼命的发射鱼雷或俯冲轰炸,但战列舰靠着坚实的装甲一边挨揍一边昂首挺胸前进。尽管毫无还手之力,不过航母只要逃离,战列舰也无法威胁到他们。当时美国海军这两艘由战列巡洋舰改装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均超过了30节,美国海军的战列舰的最高航速却不过21节,舰载机还会大大延缓战列舰的前进速度,这也就使得航母能够“跑赢”战列舰。
得益于原有战列巡洋舰舰体的设计优势,列克星敦级航母拥有惊人的34节最高航速,这使它们能展开独立作战。
航母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对岸攻击中,神出鬼没的舰载机忽然出现在机场等设施上空发动空袭,有力的支援了登陆作战。但航母的脆弱再一次暴露出来,如果岸基飞机与潜艇轮番攻击航母,航母与大多数舰载机都会被判退出演习。几次“舰队问题”演习后美国海军认为,航母对岸攻击很不划算。1938年,美国海军演练了对珍珠港的攻击。“萨拉托加”号在瓦胡岛以北160千米放飞舰载机,摧毁了珍珠港内的所有岸基飞机,这一演习过程与三年后的珍珠港事件高度相似。
多轮演习后,航母成为了美国海军中第二号的主力舰。其作战单位为特遣舰队,以一艘航母为核心,配属3艘重巡洋舰与9艘驱逐舰。主要任务为在战列舰出击时侦察并夺取制空权,消灭敌军航母,登陆时攻击敌人滩头阵地并提供空中掩护。太平洋战争前美国海军现役的航母已经有7艘,最早建造的“兰利”号已经退役。除了“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新增了“突击者”号、约克城级的“约克城”号、“企业”号、“大黄蜂”号,以及“黄蜂”号。
除了“突击者”号与“黄蜂”号以外,每一艘大型航母都会成为一支特混舰队的中坚。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协同作战的模式是以特混舰队为单位,舰队间协同,而不是把几艘航母放入一支编队中。很快,美国海军十几年的探索将在战火中得到考验。
美国本土的海军航空兵训练营,高效的航空人才培训使得美国海军航空兵很快建立了空前规模的飞行员与机务队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不宣而战,偷袭了珍珠港。这彻底唤醒了美国这台战争机器。的偷袭让美国上下义愤填膺。当他们清点了自己的兵力发现,美国海军的实力貌似真与日本海军有点差距。头号主力战列舰被打沉了,那么原本的二号主力航空母舰就是头号主力。
然而当时美国海军的7艘大型航母与一艘护航航母中,“突击者”号没有作战能力,“大黄蜂”号还没有装备足够的舰载机。陆基飞机虽多,可对于浩瀚的太平洋来说着有心无力。不仅是水面舰艇有差距,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飞机数量远超美国。
而在质量上,美国航母上的F2A“水牛”战斗机与F4F“野猫”战斗机性能都比不上日本的零式。美军鱼雷轰炸机主要是TBD“蹂躏者”,没有落伍于时代但也不算先进。唯一能拿得上台面的只有SBD“无畏”俯冲轰炸机,这种机型其实从运用上更接近侦察机。
图示:由于搭载弹药的威力巨大,TBD“蹂躏者”鱼雷机曾被美国海军认为是航母对舰攻击的真正“王牌”。然而实战几乎否认了这一点。
有一种机型是美国占优势的,那就是水上巡逻机。当时美国海军的PBY“卡特琳娜”水上巡逻机性能相当优秀,航程远,载弹量大,很适合远距离侦察。
美国海军也不是没有软件优势,数量庞大的预备役飞行员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坚实后盾。1935年美国海军出台“海军航空候补生”计划,大学生毕业后能加入海军,以候补生的军衔学习一年飞行,再服役三年,之后转入预备役,拿一笔钱回家。1939年,训练后的服役时间缩短为一年。同年,美国民航协会提出“民间飞行员训练”计划,授权部分高校开设飞行训练班。1940年时,这种飞行学校达到700所。
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海军已经有4600名飞行员。而在战争爆发后,大量的飞行学校每年可以为美军培养近2万名飞行员。厚实的人才储备让美国海军航空兵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在战争后期则饱受飞行员素质严重下滑的困扰。
为了打赢世界大战,美国国内进行了充分的工业动员。图为学习维护教练机的美国女性航空工业服务人员。
尽管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国海军在航母数量以及舰载机的数量、质量上均处于下风,可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头号的工业强国,技术储备与生产能力是世界一流的。比如F2A“水牛”战斗机在速度上不如日本96式舰载战斗机,但“水牛”的发动机功率更大。发动机技术水平的领先,意味着飞机性能上限的领先,美国海军航空兵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艰难岁月后,很快就装备了性能碾压日军的舰载机。
图示:F2A“水牛”战斗机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实用的单翼可收放起落架舰载战斗机,其在速度、机动性和爬升率上都比不上日本的零式战斗机。
相比于日军,美国海军航母部队还有一件关键武器,那就是雷达。1937年美国海军就在驱逐舰上实验舰载雷达,1940年,“约克城”号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搭载雷达的航空母舰,随后所有的航母都安装了雷达。大多数美军航母均安装了CXAM-1型雷达,可发现120千米外的大型飞机,或80千米外的小型飞机。为避免误判,美国海军还在舰载机上安装了敌我识别装置。
对空搜索雷达的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了航母的防空能力,过去航母无法发现来袭的敌机,当敌机出现时只能等死。而雷达使航母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放飞战斗机,以及组织防空火力。在1944年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航母舰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日军航母,但凭借着雷达的优异性能,当日军机群来袭时提前组织好了防卫力量,反手摧毁了日军的舰载机部队。
另一项重要的技术是机载电台的大规模装备,美国在无线电通信技术上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几个国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军便在飞机上安装了电信设备,使得空中编队协同能力有了飞跃。美军舰载机上的电台性能比日军舰载机装备的型号先进的多,通信质量与效率优势巨大。美军无线电监听破译的能力也很强大,美军情报部门在珊瑚海海战与中途岛战役前均破获了日军的密码,从而占得了先机。
除了领先的技术,最能体现工业强国实力的莫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除了格鲁曼等传统飞机制造企业外,制造汽车的通用动力也参与大规模制造飞机。仅东部飞机公司一家就生产了13000多架飞机。美国的战舰制造速度更让人瞠目结舌,1940年,美国海军的扩建计划允许海军建造18艘航空母舰,这一计划催生出的航母便是日后的埃塞克斯级。
埃塞克斯级的密集入役见证了美国军事工业优秀的生产管理上的水准,然而这型航母其实仅是约克城级的升级版。
在珍珠港事件前,5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已经在建造,另有6艘在计划中。珍珠港事件后一周,建造计划又增加两艘到13艘,中途岛战役后又增加了9艘。更换埃塞克斯级的中途岛级装甲航母也上了船台。
珊瑚海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对决,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视距外海战。双方航母的指挥员们都没有看见敌人航母的样子,部队却打的热闹至极。日本轻型航母“祥凤”号成为第一艘被美国舰载机击沉的航空母舰。“翔鹤”号遭受重创,“瑞鹤”号需要补充舰载机。美军“列克星敦”号航母被击沉,“约克城”号被击伤。
美军阻止了日军对南太平洋的攻势,并击沉日军航母一艘,让日军的“翔鹤”号与“瑞鹤”号无法参加几个月后的中途岛战役,缩小了双方航母在数量与实力上的差距。
此战也是美国海军“全甲板攻击”的首次实战应用,证明了没有雷达的航母被发现后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但美军也认识到航母加装了效率更加高的防空炮后的防空效果依然不足。有几架日军飞机因为认错了航母落在“列克星敦”号甲板上又马上拉起飞走,防空炮却无法击中近在咫尺的敌机。另外美国海军的飞行员面对经验比较丰富的日军飞行员显得有些吃力。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日军将四艘大型航空母舰集中在一起交给南云忠一指挥。美国海军则将航母分成两个编队,以“约克城”号为核心的第17特遣舰队,以“企业”号、“大黄蜂”号为核心的第16特遣舰队。战斗中,美军坚决贯彻了从30年代开始的战法,那就是找到敌人航母并干掉它。
美军格外注重侦察,派出的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飞行时间长,一次可以侦察非常大的一片海域。日军派出的侦察机不仅数量少,还出现了技术故障。美军的航母舰载机在战斗中更是心无旁骛,只等找到日军航母后发动攻击。而日军则在攻击中途岛和寻找美军航母之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结果美军只损失了“约克城”号一艘航母,换来了击沉日军四艘航母的战略性胜利。
日机动舰队由于编队过于密集,因此被美军“全部逮住”。这也提示了航空战时代的舰艇编队主力舰应当分散部署
中途岛海战中美国海军SBD俯冲轰炸机利用友军创造的机会俯冲而下,日军“加贺”号和“赤城”号航母中弹爆炸
中途岛战役中美军最大的问题是飞行编队间缺乏默契。其间鱼雷轰炸机编队孤零零的冲向日军航母,被零式战斗机杀的片甲不留。不过这一失误却也导致了俯冲轰炸机到达战场时,高空中没有一架日军战斗机。这个“意外”恰恰给日军舰队敲上了棺材板上最后几颗钉子。
中途岛战役后,美国海军开始重新思考以单艘航母组建特遣舰队的方式是否已不合时宜。二战中期,雷达技术的进步让航母有了充足的时间放飞舰载机,护航舰队的防空火力以及航母本身的防空能力也大幅度的提升,舰载战斗机的性能也逐渐赶上,航母的自卫能力与“舰队演习10”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尼米兹开始尝试让两个特遣舰队联合行动,两艘航母保持比较近的距离,这样攻击力加强的同时,战斗机与护航舰艇也能集中防空力量。
1942年8月下旬,日美两国海军在瓜岛以东的所罗门群岛东部海域爆发海战。美军在这片海域有弗莱彻中将指挥的由三个航母特遣舰队组成的第61特遣部队,三艘航母为“企业”号、“萨拉托加”号、“黄蜂”号。日军则是由南云忠一指挥的一支由三艘航母加数十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他们将护送五艘运输船到达瓜岛。
8月23日上午,南云在觉察到美军侦察机后他便知大事不妙,他下令运输船队赶紧返航,并命令“龙骧”号作为诱饵在前方领航。24日下午3时,美军发现了“龙骧”号,以及跟在后方的“翔鹤”号、“瑞鹤”号,与此同时,日军的侦察机也发现了美军的“企业”号、“萨拉托加”号航母。
图示:东所罗门战役中被美国海军发现的日军“龙骧”号航母,此时画面下方的驱逐舰慢慢的开始紧急的防空机动,希望吸引美军的注意。
美军率先进攻,几架SBD“无畏”攻击“翔鹤”号无果后,下一波攻击的机组转而攻击“龙骧”号,并很快摧毁了“龙骧”号。日军飞机也对美军航母发起攻击,美军航母的雷达发现了日军机群,放飞战斗机拦截日军机群。战斗中“企业”号被两枚炸弹击中,幸运的是第二枚没有爆炸。日军的第二波攻击由于没能发现美军航母只得返航。
1942年8月24日,参与东所罗门海战的“企业”号遭到日军空袭,舰桥上的军官恰巧拍下了炸弹爆炸的瞬间。
这一战比起中途岛战役看似是“小打小闹”,其实从装备运用以及战法设计上意义非凡。美军航母上雷达发挥了作用。但雷达也不完美,它对敌机的高度判断并不准确,零式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袭来,而美军战斗机大多在3000多米的高度拦截,几乎错过来犯敌机。这次战斗中,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击落了8架敌机,自身仅一人受伤。这型战列舰可以跑到28节,足以跟随航母。于是战列舰终于在航母特遣舰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美军弗莱彻级驱逐舰正努力为“企业”号航母提供防空掩护,但是他们制造的弹幕未能阻止日军的袭击。
图示:与埃塞克斯型航母一同航行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这种可以28节航行的“超级战舰”组合不但可以甩开潜艇的追踪,更可以从火炮与舰载机性能上力压当时的任何对手。
时任“企业”号的舰长亚瑟·戴维斯对编队编成产生了质疑,他认为两艘大型航母一起作战时沟通不顺畅,灵活性也很差。同时很容易暴露目标。危机四伏的东所罗门海战期间,正是因为高大的“萨拉托加”号被发现,“企业”号才被暴露的。他认为,两艘航母应该将间距拉大到30千米。但当时更老资格的弗莱彻不同意戴维斯的观点,前者认为航母间距小方便组织防空火力,而且航母一定是越多越好,若能的话,他想组织四艘航母一起战斗。
此时一型轻型航母的出现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1942年8月独立级轻型航母完成了设计进入到建造阶段。这是一型改装自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舰体设计的轻型航母,只搭载30余架飞机,但速度足以跟随大型航母一起行动。1943年1月份,“独立”号入役。批量制造的轻型航母加入舰队后,大型航母可专注于攻击,轻型航母则负责编队防空。
1943年8月31日,“独立”号与“埃塞克斯”号、“约克城”号(埃塞克斯级)航母参加了对南鸟岛的攻击,“独立”号发挥了快速的优势,防空、联络、搜救无所不能。最重要的是9艘独立级在1943年底就下水了。
图示:战争后期搭载TBF“复仇者”鱼雷机参与打击任务的独立级轻型航母,它们的战斗力与生存性其实都不算差,具备与巡洋舰编队“掰腕子”的能力。
至此,美国海军在航母特混舰队的使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过去一艘航母带着几艘巡洋舰与驱逐舰,而是多艘航母搭配高速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的特混舰队。航空母舰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中坚是在1943年8月21日,美国太平洋舰队与海军航空兵宣布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首要攻击力量。多支航母特遣舰队将会组成一种全新的部队,这就是快速航空母舰特遣舰队。
在完成几次演练性质的战斗行动后,美国海军组建了一支由6艘大型航母、5艘轻型航母、6艘高速战列舰、6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加上一些护航航母和旧式战列舰组成的第50快速航空母舰特遣舰队。舰队分成4个航母特遣舰队,每支特遣舰队至少有一艘大型航母与一艘轻型航母。他们将参加代号“电流行动”的对吉尔伯特群岛的攻击行动。几支特遣舰队轮番上阵,不断的攻击日军在岛上的基地与舰艇,日军的岸基飞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图示:二战末期的美国海军快速航母特遣舰队,这支舰队可以一次放飞400架以上攻击机,整个编队的兵力数量达到了近10万人。
自此美国海军在航空母舰的使用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此后的日子里,庞大的快速航母特遣舰队游弋在太平洋上。所到之处,日军均不堪一击。到1945年春天,美国海军已拥有88艘各型航母,数量是开战时的十倍。每一支特遣舰队的航母数量增加到4艘或5艘。他们搭载舰载机与水面舰艇的火炮为登陆部队提供着铺天盖地的掩护,日本本土已经触手可得。
1945年9月2日,巨大的美军飞机编队从东京湾上空飞过。仅仅20年前,美国海军航空母舰部队还只是一艘小船加十几架笨拙双翼飞机的“试验部队”。历数美国航空母舰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美国海军一直坚信航空母舰的建造与作战均是围绕如何发挥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展开的。
和平年代的演习磨炼了他们的作战理论,这些理论又在战争中得到了检验。另一方面,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也让美国海军有办法去实践他们所设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