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烧结网
>首页 > 产品展示 > 不锈钢烧结网
680亿元!萧山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投资到底是一个什么项目?

时间: 2024-05-14 13:04:32 |   作者: 不锈钢烧结网


  本次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共20个,总投资约867.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5亿元。是萧山区近几年来,集中开工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结构最优的一次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涵盖了学校、安置房、生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这些重点项目是萧山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具有鲜明的集聚效应、带动效益和引领效益。

  从数字来看,20个大项目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累计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3%,大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也为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表现画上一个较为满意的“逗号”。从投资额看一个区域的潜力,亦可以触摸到萧山的未来。

  当然,作为新一年度首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从中必然蕴藏着萧山发展经济的新思维。基于此,我们试着从20个重点项目的地理坐标出发,用它们之间的“运动轨迹”,来洞悉萧山赶超跨越发展中在新经济上所反映出来的新轨迹和新动向。

  今年年初一场萧山开发区誓师大会,这个老牌的国家级开发区发出“再出发,争一流”的呐喊。

  在2019年萧山第一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中,开发区践行了这一呐喊。二十大项目中,开发区占到7个,投资额更占到9成。

  经过发展的策略变化后的调整期,作为萧山的第一平台,开发区终于重整行装再出发。从此次开工的七个项目来看,有开发区传统的发展大本营市北和桥南区块,也有处于杭州拥江一线的萧山科技城区块,更有远在杭绍交界处的益农区块。当把这七个项目的地理坐标用线连起来时,能够相当明显地感知到它们的分量,以及“分量”倾斜的方向,那就是萧山第一平台真正意义上的挥师北上和东进。

  集中开工仪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在了万向创新聚能城所在的萧山科技城,这里寄托着对萧山未来的期盼。对萧山科技城的定位,萧山更是用了高起点的谋划,这里要以“建设未来创新之城”的理念和标准,打造最优创业创新、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建设数字化的经济和生物经济产业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而万向项目无疑是萧山众多开工项目中的“标杆”,此次它有两个开工项目,其中总投资680亿元的万向创新聚能城电池和储能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0G瓦时电池生产能力。万向还另有51.22亿元投资将充分的利用地下空间,配套一套电池储能系统,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多级利用和管理研究,提供能源转型、能效提升的市场化环境。

  一次省领导调研中,万向负责人也曾这样描绘这座“未来之城”的轮廓——它的外形就像一棵“创新之树”,有树冠、树干,也有树根。它的“动”,好比为大湾区的建设种下一颗“聚能”的创新种子。所以说,集中开工仪式现场这一片承载着“未来之梦”的数千亩平整土地,更像是在诉说萧山发展的重新起步。

  现场,万向一二三电池股份公司全球执行总经理彼得·赛里诺介绍:“我们会建造一个超级生产基地 ,其中将会包含世界一流的电池制造工厂,世界一流的研发设施,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科创平台。”

  万向的表态发言,字里行间表明了决心,更树立起对这一区域发展的信心。作为萧山开发区挥师北上的主阵地,萧山科技城确实有崛起的资本。此前,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就落地于此。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签约仪式上说,这将助力杭州打造全世界创新之都。省市主要领导更用“播下一颗创新发展的种子”来赞誉它,期望这一科研重器能成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成为引领浙江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载体。

  同样作为一颗聚能的种子、创新的种子,万向创新聚能城和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都将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当然,萧山的第一平台也借用这种集群式的“创新磁场”,表达一种“迎头赶上的发展自觉”,“二次创业”的春风扑面而来。而“开发区强则萧山强,开发区兴则萧山兴”的声音,在萧山也从未停止过。

  比如“128”、“22688”、“4286”,都是关乎萧山未来级的战略。

  这当中,“4286”代表着萧山的“平台经济”,包括4大产业新城、2大产业基地、8个特色小镇和6个产业社区,其中的“6”又是可扩展的,相当于一个“X”。而这一“平台经济”,是对萧山发展模式的重构。

  从此次集中开工项目来看,除了万向创新聚能城之外,萧山4286产业载体的建设也有了新的破题,而最大的一个突破点就在“2”,即萧山的两大产业基地。在杭绍交界处的益农,这里曾被称作“东伯利亚”,是围垦时期的“南沙”区域。曾经,益农的经济支柱只有荣盛集团。现在,包括万向、恒逸、荣盛在内的三个全国500强企业都进入了这个“南沙”小镇,不是纯粹的偶然,背后是一个更大的萧山“未来之约”。

  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日前“定向专访”走进益农,就这样表达对益农的新理解——这一区块是萧山很重要的、面向未来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事关萧山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事关萧山发展的未来希望,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决策。

  当日举行的座谈会上,现场决定成立一支“施工队”,由区委书记直接参与,成员包括萧山开发区、益农镇、发改、规划和自然资源等区级部门,还有万向、恒逸、荣盛三家进驻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而成立这支“施工队”,是为了推进园区的建设,引入三家企业,更是为了让园区的产业规划更契合萧山未来。佟桂莉说,“这里不是简单的萧山区内企业搬迁,而是要成为萧山的绿色智慧城,集聚一流的、环保的、绿色的数字工厂、智慧工厂。”

  基于这样的发展逻辑,益农35平方公里区域,与未来科技城的区域面积相当,成为萧山4286平台经济中的“2”分之一,而另一个是萧山开发区桥南区块。而之所以它称它为萧山平台经济的“破题”,在于此次集中开工的荣盛项目。在目前已进入益农的万向、恒逸、荣盛三个项目来说,前两个企业项目目前都是基于存量厂房的再利用和改造,而荣盛盛元9万吨免染环保纤维项目,则是零起点的全新开始,它将新建研发中心、聚合车间,配套国内先进的熔体过滤器、热媒泵等。对益农这片年轻的产业新城来说,算得上真正“破题”。

  当然,此次集中开工的20个重点项目,绝大多数处于“4286”的平台经济体系中,也发出一个强烈信号,萧山的“平台经济”已经从“口号的发声”真正意义转到“强劲施工”的轨道上来,而这也是一种发展的“破题”。

  上周五,萧山新成立了一个“美丽办”。未来三年,萧山要推进十大美丽攻坚行动,包括住宅环境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湘湖景区的提升等等。这当中的“美丽”,既包括城市环境、居住环境的美丽,教育等基础设施的美丽、办公环境的美丽,也包括人的美丽,和营商环境的美丽。

  这次大会也传递出萧山一个比较整齐一致的观点——“对环境的投入就是产出最高的投入。”年初萧山定下的“创新强区、环境立区”的两大区级战略,创新用了一个“强”字,环境用了一个“立”字,说明对萧山来说环境是安身立命之本。这在此次集中开工中也得到了反映,萧山要补齐“环境”短板。

  比如教育。这次有6个学校新建、扩建,包括萧山南部新城的南二路小学,市北新城的信息港中学、天德路幼儿园,萧山中心城区的博学路小学,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闻堰初级中学,和空港经济区的光明小学。这些新学校所在区域,都是萧山发展平台经济的新兴区域,萧山也愿意腾出更多空间,加快建设一批学校。接下来,萧山中学也将启动改造提升。

  比如垃圾处理。两个总投资都接近4亿元的环保项目的集中开工,表明萧山要为“垃圾革命”装上两只“大胃王”。比如南部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设计年处理建筑垃圾总计规模73万吨,其中普通建筑垃圾55万吨,装修垃圾18万吨。还有绿色循环综合体一期项目,垃圾压缩处理量为每日2000吨,渗滤液为每日500立方米。

  再比如双创环境。3月12日植树节当天,萧山与杭报集团合作举办了第三届万物生长大会,现场公布了30家杭州的“独角兽”企业和138家“准独角兽”企业,其中萧山有4家“独角兽”和5家“准独角兽”。无独有偶,萧山入选的4家“独角兽”有3家集中在同一个特色小镇——信息港小镇。

  这些年,小镇以一期、二期和五期为核心,快速集聚行业龙头标杆和上下游全产业链,探索出一个“智汇港”+X个“智慧谷”的发展模式,去年其财政收入达到了13亿元,成为萧山发展新经济的“示范”。不过,小镇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其中之一就是创新创业空间的不足。

  而此次开工的杭州湾信息港六期南区块项目,是利用此前金一社区的征迁区块,其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米,将“再造一个信息港”。接下来,信息港六期北区块也将启动建设。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看,信息港小镇的成长,也确实集“萧山发展思维的所有改变”于一身,而现在,它又将打造浙江“未来社区”的样板。无疑,萧山把最优的区块留给平台,也把更多空间留给“美丽”,也留给“未来”。